学院新闻
2025年第四届北京大学脑研究国际论坛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成功举办
时间:2025-07-08随着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已成为破解神经科学与医学难题的重要突破口。北京大学医学部作为中国医学研究与教育的引领者,自2011年起开始举办首届北京大学国际脑科学论坛,为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搭建了高水平平台。7月4日-6日,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技术研究院主办,磁共振成像装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协办的2025年第四届北京大学脑研究国际论坛(The Fourth Peking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Brain Research Forum , 2025)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科技楼隆重举行。本届论坛重点脑细胞外间隙主题,结合医学技术研究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融合细胞外间隙结构与功能的神经生物网络建模及应用研究”,聚焦脑科学基础研究、神经系统疾病诊疗、类脑智能等领域的前沿探索。
论坛由北京大学韩鸿宾教授、德国马克思-普朗克脑科学研究所Moritz Helmstaedter教授担任联合主席,会议邀请了英国帝国理工马大青教授(英国皇家麻醉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中心Valentin Nägerl教授、法国波尔多大学Laurent Cognet教授、瑞士苏黎世理工&苏黎世大学倪睿庆教授、荷兰莱顿大学的Elizabeth De Lange教授、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金坤林教授、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Steffen Storck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朱䒟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袁奕萱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黎田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牛田野教授、东南大学孙剑飞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冀聪教授、北京老年医院的童志前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秋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牛海晶副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大学的陈良怡教授、谢肇恒研究员、刘欣雨研究员、戴慧副教授、卢闫晔研究员、李宏锋助理研究员、程方骁副研究员、安浩然副研究员、隋尧副研究员、徐萌助理研究员、熊博副研究员、付婉怡博士等共计约150人参加论坛。本次会议得到医学技术研究院的领导的大力支持,医学技术联合党支部书记李辉教授、医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魏勋斌教授、副院长高嵩教授、医学技术学术委员会崔德华教授出席会议。开幕式由医学技术研究院黄益星研究员主持。
与会专家合影
大会主席韩鸿宾教授在致辞中对来自全球脑科学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脑研究不仅关乎认知机制的解析,更为重大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希望,本次论坛将聚焦脑细胞外间隙(ECS)这一新兴研究领域,深入探讨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物学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在神经调控、脑疾病治疗和药物研发方面的重大突破。他表示期待通过本次国际论坛的平台,展示最新科研成果,更将促进全球科研机构间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脑科学研究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应用,为解码大脑奥秘、造福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
大会联合主席Moritz Helmstaedter教授回顾了与北京大学的合作经历和历届脑科学论坛所见证的海内外学者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他表示此次论坛举办不仅促成了积极有效的国际学术交流,也进一步提升了脑细胞外间隙在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度与影响力。他衷心祝愿本次论坛的圆满成功并祝愿各位专家学者、同学们在本次会议中有所收获、启发与成长。
第四届北京大学脑研究国际论坛主席韩鸿宾教授和Moritz Helmstaedter教授致欢迎辞
会议邀请来自全球的9位顶尖科学家、国内10余位知名学者通过17场专题报告、4场圆桌讨论,以及来自全国医学技术专业的博士生们的学术海报交流,充分展示脑细胞外间隙驱动的脑分区新理论与应用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科研成果,成功搭建起“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临床转化”的协作网络,为攻克神经系统疾病这一“人类健康最后堡垒”注入新动能。
论坛举办得到医学技术研究院的大力支持
论坛现场专家热烈交流和讨论
韩鸿宾教授在特邀报告中介绍了该团队通过调节脑细胞外间隙中的分子运输来治疗脑部疾病方面的一系列探索。韩教授特别强调,脑细胞外间隙作为神经网络信号传递与药物运输的核心通道,其分区引流特性的发现破解了传统脑病治疗困境。他介绍了该团队在脑细胞外间隙分子调控、脑疾病治疗和药物运输等方面通过四大技术平台、多中心临床研究平台发表的最新研究进展。他表示未来十年脑细胞外间隙的研究将推动脑病治疗从“对症”转向“对因”,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跨越式发展。
韩鸿宾教授作“Brain Extracellular Space: A Novel Approach for Neuromodulation and Brain Disease Therapy”特邀报告
Moritz Helmstaedter教授以神经连接组学为切入点,通过超高分辨率电镜成像与AI定量分析,揭示脑细胞外间隙的拓扑结构特征及其对神经信号传导的调控机制,为理解脑疾病中ECS异常扩增与分子清除障碍提供了物理基础。Valentin Nägerl教授在论坛中介绍了团队开发的SUSHI技术如何以纳米级分辨率动态捕捉活体大脑中长期被忽视ECS——这一神经信号传递与脑疾病治疗的关键调控空间。
Moritz Helmstaedter & Valentin Nägerl
牛田野教授介绍了首创的软X射线神经断层成像技术(SXNT),融合深度学习算法突破脑细胞外间隙纳米结构成像瓶颈,为解析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提供全新工具。Laurent Cognet教授介绍了团队创新开发的短波红外-碳纳米管融合成像技术,该技术实现了活体ECS纳米级动态扩散过程的可视化,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提供全新观测维度。
Laurent Cognet &牛田野
朱䒟教授主要聚焦团队开发的无创颅窗光学透明技术,实现清醒动物创伤性脑损伤后全脑尺度免疫响应的单细胞级长时程动态观测。谢肇恒教授介绍了通过多模态成像揭示阿尔茨海默病症状(AD)前期的脑区间质液动力学紊乱规律,且具有典型区域特异性,为AD早期诊断提供新型液体动力学标志物。
朱䒟& 谢肇恒
孙剑飞教授团队首创光磁双模分子探针,结合磁刺激核团精准调控技术,实现AD早期ECS物质引流功能障碍的可视化与主动干预,为AD早期靶向治疗提供技术积累。马大青教授则系统阐释了围手术期心脑血管联合保护的前沿策略。揭示手术应激下神经炎症-血脑屏障-线粒体轴级联损伤机制,通过调控神经炎症、血脑屏障完整性及线粒体功能等多重靶点,建立围术期脑健康守护体系,显著降低了高危患者术后认知障碍风险,为手术相关神经退行性病变的预防提供了新范式。
孙剑飞& 马大青
Eliyabeth De Lange教授从多层级动物实验设计、微透析监测、PBPK/PKPD数学模型出发,仅凭药物理化性质精准预测人脑药代动力学,加速CNS新药研发,建立“计算替代动物”的伦理研究范式。Steffen Storck教授则介绍了通过Piezo1/IL-1β基因敲除技术和细胞特异性模型解析因果链,发现淋巴、免疫、血管三大系统的全新交互轴,破解“淋巴障碍→血脑破坏”的核心机制,直指神经疾病共性病理——血管渗漏,提供跨疾病靶向治疗新思路。
Eliyabeth De Lange & Steffen Storck(线上)
童志前教授团队针对AD百年机制研究困境及临床药物无法逆转痴呆的现状,研发了开发630纳米红光可穿戴光电脑康复仪与30纳米辅酶Q10双路径清除AD核心毒性物质,为痴呆患者提供无创、居家化治疗新方案。金坤林教授则通过长寿人群对照确立毛细血管周细胞(pericytes)完整性作为可量化衰老标志物,破解了周细胞衰变→代谢废物堆积→神经血管损伤→认知衰退的级联机制,将有氧运动/高压氧等普惠性方案转化为靶向周细胞的抗衰老临床策略。
童志前(团队)& 金坤林(线上)
倪睿庆教授介绍了同步集成宏观(MRI/PET)-介观(光片显微镜)-微观(光声成像)三级观测体系,该团队创设了神经刺激疗效活体成像监测范式,为AD/PD个体化神经调控方案提供动态评估工具。曹秋晨教授主要揭秘了脑眼之间的淋巴转移路径,为脑细胞外间隙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倪睿庆& 曹秋晨
张冀聪教授主要聚焦了ECS理论支撑下的神经调控新方法,为临床无创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范式。袁奕萱教授主要介绍了团队研发的结合多模态医疗数据分析和可解释性AI框架,超越单模态分析局限,同步突破医疗AI三大核心痛点——决策可追溯性、数据噪声容、患者隐私保护,经医院场景验证,将AI从“技术工具”升级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张冀聪& 袁奕萱
2025年第四届北京大学脑研究国际论坛在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和积极参与下圆满落幕。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脑细胞外间隙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成果,更为全球脑科学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论坛同步启动了多中心临床研究平台,建立全球首个多中心ECS临床研究平台,覆盖阿尔茨海默病、脑卒中等8类脑病的精准诊疗。本次论坛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脑科学研究方向提供丰富的启发和深刻思考,推动了脑基础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