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热点新闻
医学前沿技术重大项目专题研讨会在杭隆重举行
7月18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健康数据与数字医学分会、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技术研究院承办的“医学前沿技术重大项目专题研讨会”在杭州成功举办。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韩鸿宾教授出席研讨会并致欢迎辞。
韩鸿宾教授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本次论坛的背景和重要意义。他表示神经网络微环境信息探测与治疗调控作为脑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希望通过此次论坛中的阶段性汇报,能够推动这一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衍生项目和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韩鸿宾教授致欢迎辞
研讨会邀请了多位在神经网络微环境信息探测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做主旨报告,会议由北京大学的隋尧副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李宏峰助理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卢闫晔副研究员分享“融合脑细胞外间隙的神经网络科研协作管理平台”为主题的报告,从架构层、算法层、数据层、物理层、软件层详细介绍了该平台。以多模态、跨尺度等为核心设计目标,进行结构功能数据的采集与管理,逐步实现医学数据的交汇共享,并期望后期引入科学工作流体系与模型分析平台。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谢肇恒研究员作为重大项目课题一的负责人,进行“脑超微结构跨尺度成像研究进展”的主题报告,介绍了脑细胞外间隙结构信息在采集和处理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通过FIB-SEM、冷冻电镜、软X射线等跨尺度、跨视野的成像信息采集、定量分析、数学建模和对应数据库建设,获得细胞外间隙的的纳米结构,并期望通过结构信息构建融合细胞外间隙的类脑模型,从而揭示分子转运规律,为揭示脑的微观结构和功能提供了重要支持。东南大学的孙剑飞研究员作为重大项目的课题二负责人,分享关于“脑超微结构功能信息获取分析研究进展”的报告。利用响应性探针构建进行功能信息的测量,已研制出光学、磁学、核素分子探针和光磁功能复合探针等分子探针和纳米探针,在脑组织间液引流研究中具有显著优势。通过建立跨尺度多模态图像配准的算法建立,实现相同视场下光镜、电镜、X射线成像的信息融合。通过超微结构功能信息的获取和分析,为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张冀聪教授作为重大项目课题三的负责人,分享题为“经细胞外间隙途径精准神经调控研究进展”的报告。详细介绍磁电系统、光电系统在三室信息同步采集与跨尺度成像新技术的进展,细胞外间隙的分子转运调控方法与新型脑功能成像方法的开发,从而构建融合细胞外间隙的神经生物网络构建,以期未来有效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来自韩鸿宾教授团队的连婧阁作为重大项目课题四的骨干,分享了题为“经细胞外间隙脑病治疗研究进展”的报告,详细介绍了细胞外间隙在脑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通过比较正常和脑病的结构和功能信息,建立融合应用层、算法层、数据层等多信息的系统逻辑架构,从而实现对脑病的精准诊断、靶向递送和治疗。
专家学者做主旨报告
专题报告结束后,韩鸿宾教授、刘华锋教授、崔德华教授、刘宝林教授、郭翌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医学前沿技术重大项目专题研讨会,就重大项目的报告内容进行讨论和探讨。刘华锋教授提出每个课题的任务要求和科学问题要更加明确,并且加强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的介绍。崔德华教授指出在理论学说的突破和技术层面的革新上的亮点要更聚焦地摆明。刘宝林教授同样指出科学问题的明确性要进一步加强,且科研工作进展对应的科研成果支撑要更清晰地陈列。郭翌教授提到科研协作平台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交流,汇报内容和形式上要更注重课题之间的相关性。牛田野教授表示电镜成像和X射线数据采集期望进一步的学习和深入研究。梁蕾主任医师指出在平台和理论建设的基础上,临床应用可以做更多的工作。雷柏英教授提到大模型在重大项目中的参与和进一步突破。王为民教授指出电子阻抗图像的成像可以和科学问题的连接更加紧密。孔佑勇副教授提到三室同步测量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工作探索。牛海晶副教授提到协作系统的应用和落地值得关注。李春林教授提到静息状态的结构数据测量也值得探索。刘欣雨副研究员提到光学上实现动态的观测。袁毅教授提到脑电、血流、电阻抗成像的三室同步成像深入研究的可行性。刘子龙副研究员提到科研协作平台中科研和数据的侧重性。韩鸿宾教授指出科研数据的标准化和基准建立的重要性。大中华区首席知识产权顾问曲晓阳提到细胞外间隙研究的革命性意义和成果转化的可行性。
专家学者热烈讨论
热烈讨论后,韩鸿宾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对所有与会嘉宾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韩教授表示本次“医学前沿技术重大项目专题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会专家的精彩报告和深入讨论,为脑超微结构探测及调控治疗的未来研究和深入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与会专家合影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神经网络微环境信息探测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还为学术交流和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希望通过顶尖研究专家的交流讨论和思维碰撞,共同推动神经网络微环境信息探测技术不断迈向新的高度。